形态描述
全长1200—1450μm。表皮骨化特强,形成坚硬的外骨骼,内骨亦甚发达,但在两侧不分枝。活虫色泽鲜艳,全身呈褐红色。
表91 红华蚖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胸、腹部毛序表
头甚长,略呈三角形,后缘平直,长141—147μm,宽(后端)96—104μm。头的后半部两侧及腹面被有多块形状不很规则的、覆瓦状排列的厚片,有些还带有锯齿状边缘。假眼位于头的两侧近前端1/3处,极宽大而不突出,长19—20μm,宽约30μm,头眼比=6.5—7.5。假眼表面具有微凸的横行线纹7—13条。
口器:大颚宽大,顶端具3—4个小齿。下颚的两片内颚叶(laciniae)骨化较强,而外颚叶(galea)较弱,顶端分成6个指状小叶;下颚须3节,顶端生一簇刚毛,次顶节无刚毛或感器。下唇为三角形,前半部生有、3根刚毛,下唇须2节,基节生2刚毛,顶端具5—6根分枝的长刚毛。
胸部3节骨化极强,具有4—5横行的覆瓦状的、后缘有不规则小齿的栉片。在中胸和后胸节的中部两侧,各生有一对圆形的气孔,孔径6—7μm,但孔内没有气管龛,其结构也和古蚖的气孔不同。
前胸足短而粗壮,前跗节长74—81μm,爪长17—20μm,跗爪比=3.8—4.4。中垫和背面的S距毛长度相仿,约为爪长的一半。背面感觉器t—1短而粗壮,t—2细长,t—3线形较长;外侧感器a短而尖,b和c均细长,d较短,e短而尖,f和g稍长;内侧感器a′和b′均短而尖,c′较粗大,c″稍短小。中胸足跗节长26—29μm,后胸足跗节长30—32μm,爪长均约16μm。
胸、腹部毛序见表91。
第Ⅰ对腹足2节,生4根刚毛;第Ⅱ—Ⅲ对腹足均为1节,各生刚毛2根,顶端刚毛稍长。第Ⅷ腹节前缘无腰带,两侧的腹腺孔上有盖,其上无任何构造,与蚖科的栉梳和古蚖的孔盖均不相同。
外生殖器的形状和结构与蚖目、古蚖目的也不相同。雌性外生殖器的基部为筒状,由围阳器与基内骨连接而成,并向后伸延在中部形成一对突起,在两侧形成一对尾片,端阴刺由尾片向后伸长的两片侧板包被。雄性外生殖器的背、腹面均缺刚毛,只有在端围阳器的末端生有一对小刚毛,可能是侧板的遗迹。
分布 上海(佘山)、江苏(苏州)、浙江(杭州、天目山)、安徽(合肥)、福建(福州)、广东(湛江)、广西(桂林)、湖南(衡山)、贵州(梵净山)、云南(西双版纳植物园)。
童虫:全长885—1030μm,表皮骨化较强,活虫呈黄褐色;内骨已较发达。头长128—134μm,宽92—93μm;假眼与成虫相同。前胸足跗节长67—73μm,爪长16—17μm,无内齿,TR=4.2—4.3,其上感觉刚毛的分布与成虫同。中胸足跗节长22.4μm,后胸足跗节长27μm,二者爪长均为13μm。
第Ⅱ幼虫:全长783—957μm,骨化尚弱,活体呈金黄色:内骨已可见。头长118.4—128μm,宽83.2μm。假眼长13—14μm,宽18—19μm,具有横线纹11条和纵向中隔4段。第一胸足跗节长60.8—62μm,爪长15—16μm,无内齿,TR=3.8—4.0;感觉器的分布与成虫无明显区别。中胸足跗节长22μm,爪长13μm;后胸足跗节长25μm,爪长13μm。
第Ⅰ幼虫:全长610—740μm,表皮骨化弱,活的虫体呈金黄色,尤其身体后半部色泽明显。内骨不发达。头呈长三角形,长115μm,宽80—86μm,口器向前伸出。假眼与成虫相似而较小,亦具有横行线纹与中隔。第一胸足跗节长52—56μm,爪长15—16μm,无内齿,TR=3.4—3.5。中胸足跗节长20μm,爪长13μm;后胸足跗节长24μm,爪长13μm。
表91 红华蚖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胸、腹部毛序表
头甚长,略呈三角形,后缘平直,长141—147μm,宽(后端)96—104μm。头的后半部两侧及腹面被有多块形状不很规则的、覆瓦状排列的厚片,有些还带有锯齿状边缘。假眼位于头的两侧近前端1/3处,极宽大而不突出,长19—20μm,宽约30μm,头眼比=6.5—7.5。假眼表面具有微凸的横行线纹7—13条。
口器:大颚宽大,顶端具3—4个小齿。下颚的两片内颚叶(laciniae)骨化较强,而外颚叶(galea)较弱,顶端分成6个指状小叶;下颚须3节,顶端生一簇刚毛,次顶节无刚毛或感器。下唇为三角形,前半部生有、3根刚毛,下唇须2节,基节生2刚毛,顶端具5—6根分枝的长刚毛。
胸部3节骨化极强,具有4—5横行的覆瓦状的、后缘有不规则小齿的栉片。在中胸和后胸节的中部两侧,各生有一对圆形的气孔,孔径6—7μm,但孔内没有气管龛,其结构也和古蚖的气孔不同。
前胸足短而粗壮,前跗节长74—81μm,爪长17—20μm,跗爪比=3.8—4.4。中垫和背面的S距毛长度相仿,约为爪长的一半。背面感觉器t—1短而粗壮,t—2细长,t—3线形较长;外侧感器a短而尖,b和c均细长,d较短,e短而尖,f和g稍长;内侧感器a′和b′均短而尖,c′较粗大,c″稍短小。中胸足跗节长26—29μm,后胸足跗节长30—32μm,爪长均约16μm。
胸、腹部毛序见表91。
第Ⅰ对腹足2节,生4根刚毛;第Ⅱ—Ⅲ对腹足均为1节,各生刚毛2根,顶端刚毛稍长。第Ⅷ腹节前缘无腰带,两侧的腹腺孔上有盖,其上无任何构造,与蚖科的栉梳和古蚖的孔盖均不相同。
外生殖器的形状和结构与蚖目、古蚖目的也不相同。雌性外生殖器的基部为筒状,由围阳器与基内骨连接而成,并向后伸延在中部形成一对突起,在两侧形成一对尾片,端阴刺由尾片向后伸长的两片侧板包被。雄性外生殖器的背、腹面均缺刚毛,只有在端围阳器的末端生有一对小刚毛,可能是侧板的遗迹。
分布 上海(佘山)、江苏(苏州)、浙江(杭州、天目山)、安徽(合肥)、福建(福州)、广东(湛江)、广西(桂林)、湖南(衡山)、贵州(梵净山)、云南(西双版纳植物园)。
童虫:全长885—1030μm,表皮骨化较强,活虫呈黄褐色;内骨已较发达。头长128—134μm,宽92—93μm;假眼与成虫相同。前胸足跗节长67—73μm,爪长16—17μm,无内齿,TR=4.2—4.3,其上感觉刚毛的分布与成虫同。中胸足跗节长22.4μm,后胸足跗节长27μm,二者爪长均为13μm。
第Ⅱ幼虫:全长783—957μm,骨化尚弱,活体呈金黄色:内骨已可见。头长118.4—128μm,宽83.2μm。假眼长13—14μm,宽18—19μm,具有横线纹11条和纵向中隔4段。第一胸足跗节长60.8—62μm,爪长15—16μm,无内齿,TR=3.8—4.0;感觉器的分布与成虫无明显区别。中胸足跗节长22μm,爪长13μm;后胸足跗节长25μm,爪长13μm。
第Ⅰ幼虫:全长610—740μm,表皮骨化弱,活的虫体呈金黄色,尤其身体后半部色泽明显。内骨不发达。头呈长三角形,长115μm,宽80—86μm,口器向前伸出。假眼与成虫相似而较小,亦具有横行线纹与中隔。第一胸足跗节长52—56μm,爪长15—16μm,无内齿,TR=3.4—3.5。中胸足跗节长20μm,爪长13μm;后胸足跗节长24μm,爪长13μm。